甬簡040
第2期
寧波市農業農村局 2025年2月17日
本期目錄
【要情聚焦】
●我市強措施穩增長力爭農業經濟“開門紅”
●我市把好生豬生產關穩定市民“菜籃子”
●我市開展“漁民上岸、干部下村”確保漁業安全“不打烊”
●鄞州區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余姚市聚焦“數字三農”助推鄉村振興向新提質
【標題簡訊】
▲我市召開加快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部署會
▲“寧波成立全省首個覆蓋全市的低收入農戶共富慈善基金”入選“2024·感動寧波”十大慈善新聞事件
【他山之石】
◆廣東在全國率先立法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要情聚焦
●我市強措施穩增長力爭農業經濟“開門紅”。今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錨定高水平建設農業強市目標,以穩產保供為核心,全力抓好糧油、畜禽、漁業生產等工作,力促一季度農業經濟實現“開門紅”。一是種植業生產持續擴面。搶抓春耕“黃金期”,加強重要農資和農機調配管理,目前全市儲備早稻備用商品種143萬公斤,8000臺(套)農業機械可投入春耕生產,能夠充分滿足春耕需求。1月份全市完成小麥播種29萬畝,與去年持平;油菜播種16.73萬畝,同比增長8.14%;設施大棚生產面積21.67萬畝,同比增長2.19%,復種指數、精品率均大幅提升,有效夯實2025年糧油生產基礎。二是畜牧生產逐步回暖。重點抓好生豬穩產保供監測、預警和調控,加強對生豬主產區和生豬產能調控基地指導,優化調整生豬生產獎勵政策,對出欄生豬數量達到規定標準且能繁母豬存欄數量保持穩定的市級以上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給予15-30萬元獎勵,進一步激勵全市優勢產能豬場補欄、出欄。春節前后消費旺季帶動肉類等農產品需求上升,1月份全市生豬出欄8.65萬頭,同比增長4.59%;能繁母豬存欄6.84萬頭,同比增長1.28%。三是漁業生產態勢良好。積極開展海洋捕撈業不停產情況調度,春節期間約200余艘漁船繼續在長江口、魚山漁場等近海漁區生產作業,市縣鄉三級漁業主管部門落細落實領導帶班、雙人雙崗和專人加倍點驗的安全監管措施,為海上漁業安全生產保駕護航。1月份全市水產品總量13.05萬噸,同比增長5.45%。
(產業與市場信息處)
●我市把好生豬生產關穩定市民“菜籃子”。近年來,我市聚焦生豬產能調控、項目建設和地方豬品種保護,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菜籃子”豬肉供應充足。2024年,全市豬肉產量8.6萬噸,同比增長3.36%,實現“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肉品產量增幅滿分。一是抓實生豬穩產保供。按照黨政同責工作要求,貫徹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目前全市建立生豬養殖菜籃子基地35個,能繁母豬存欄數達到7.1萬頭;精心遴選19家萬頭以上、40家5000頭以上規模豬場作為國家級和市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穩固全市生豬產業的優勢產能,確保豬肉市場穩定供應。二是推進設施提檔升級。在新建成14家年出欄萬頭以上現代化大型生豬養殖場的基礎上,加快規模豬場設施改造和提檔升級,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市級財政累計投入1279萬元,推進規模豬場改造提升7家、改造欄舍7.6萬平方米、更新設施設備2500余臺(套),產能有效提升至1.6萬頭。三是加強特色品種保護。岔路黑豬作為我市唯一的地方生豬品種,市、縣兩級每年安排16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岔路黑豬保種育種,并將岔路黑豬省級原種場建設列入市生豬穩產穩供項目。截至目前,岔路黑豬基礎豬群數量由461頭擴繁到9800頭,有效實現了地方豬種的遺傳多樣性,并成功入選全省三大地方豬品種以及“十大好豬肉”,為我市生豬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機畜牧處、市農機畜牧中心)
●我市開展“漁民上岸、干部下村”確保漁業安全“不打烊”。春節期間,市農業農村局深入開展“漁民上岸、干部下村”暨漁業安全生產大走訪、大宣講系列活動,全力守護漁業生產安全與穩定。一是逐港檢查,筑牢排險保安大底盤。據統計,春節假期期間,全市漁業系統共組織市縣鄉村四級干部700余人,巡港登船排查風險除患,累計巡查漁港碼頭89座、檢查港內漁船1289艘,排查發現隱患2146處,均已現場整改完畢。此外,專門安排10艘漁政執法船在南韭山、石浦、象山港等沿海重點海域開展巡航值守,重點開展釣具漁船檢查、違禁漁具清理和海上非法捕撈打擊,確保春節期間海上及漁港安全。二是逐村走訪,織密基層防控防護網。組織干部們進漁村、訪漁家,與村干部、基層管理人員、船老大拉家常,傾聽漁民心聲,與船員們聊出海,推門入戶聽取社情民意。春節假期期間,累計走訪慰問漁民、船員1304人次,與村干部、基層管理人員、船老大開展座談會24次,收集意見建議167條,為精準研判漁業風險、科學預判天氣情況、準確下達回港指令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三是逐戶宣教,營造安全生產好氛圍。充分利用春節小長假,采取入戶宣傳、小組研討、碼頭宣教、灶邊聊天等形式,以最近市內外發生的幾起險情事故為典型案例進行警示教育。特別是針對年后漁船集中出港和新招收漁民上崗培訓等節點,扎實開展“節后出海安全第一課”活動,切實提升船東船長船員的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努力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懂安全”的良好氛圍。
(安全監管處、市海洋與漁業執法隊)
●鄞州區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鄞州區以農業“雙強”行動為引領,深入推進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圍繞水稻、茶葉、畜牧三大產業完善功能區塊,加快全區農業領域“機器換人”進程。近日,鄞州區成功獲評省級農業綜合性“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縣。一是充分發揮政策支持引導作用。抓住“兩新”政策契機,持續加強老舊農機報廢、新型農機購置等環節政策扶持力度,引導農戶加快農機升級速率。截至目前,全區主要農機裝備總量2.1萬臺(套),其中引入推廣農機裝備531臺(套),報廢農機裝備310臺(套),農業機械報廢更新任務完成量居全市首位。二是加快農機推廣陣地建設。圍繞農戶生產實際需求,以便民惠民利民為導向,加快打造“一站式”農機服務中心,打通農機服務“最后一公里”,聚力提升農藝農機融合水平。截至目前,累計建成全程和重點環節機械化服務中心4家、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9家、農機創新試驗基地3家。三是強化農機服務覆蓋面積。積極發揮農機服務中心和農機創新基地作用,持續提升各農事環節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覆蓋面。截至目前,全區水稻產業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2.92%,大宗茶修剪、采摘機械化率達97%以上,生豬飼養環節機械化率達90%以上。
(鄞州區農業農村局)
●余姚市聚焦“數字三農”助推鄉村振興向新提質。2024年以來,余姚市聚焦數字技術賦能“三農”,在智慧農業、智治農村、智助農民三向發力,加快實現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創建各級數字農業主體42家,數量居寧波大市首位。一是賦能產業促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通過“數字化種養主體、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遞進式建設,培養一批數字農業主體。積極落實獎補政策,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聯合科技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快推動先進設備落地應用。2024年,新認定省級未來農場1家、省級數字農業工廠3家。二是服務鄉村助提升。結合未來鄉村建設,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原有布局,積極探索黨建與數字技術融合的鄉村智治模式。針對性引進智能化服務設備,整合政務、電商、郵政快遞、養老等多種服務資源,打造鄉村數智服務場景,推動鄉村治理向精準化治理轉變。2024年,入選省級鄉村數智生活館3家;全市累計獲評省級未來鄉村16個,其中優秀等次3個、良好等次2個。三是普惠農戶煥活力。創新推出“四明紅”革命老區共富場景應用,重點建設四明紅旅、四明臻貨、四明資管等子場景,以數字化破解革命老區共同富裕難點問題。拓展“浙農碼”應用場景,開發余姚市農村承包地動態管理工具,為農戶和經營主體高效提供承包地信息查詢和流轉交易服務。2024年,“浙農碼”應用新增賦碼55.7萬次、用碼160.3萬次。
(余姚市農業農村局)
◎標題簡訊
▲我市召開加快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部署會。2月12日上午,我市召開加快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部署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彭佳學在會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對寧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省新春第一會部署,聚焦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在新的一年里凝心聚力、拼搏奮斗、爭先進位,全力推動發展上臺階、共富出成果、改革見實效、群眾得實惠,創造“挑大梁作示范”的過硬業績。湯飛帆主持,張平、陳龍、張麗等出席會議。會后,參會人員赴鄞州區東吳鎮童一村、東錢湖鎮建設村進行學習考察。
(秘書處、鄉村建設與社會事業促進處)
▲“寧波成立全省首個覆蓋全市的低收入農戶共富慈善基金”入選“2024·感動寧波”十大慈善新聞事件。2月10日,“2024·感動寧波”十大慈善新聞事件和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市農業農村局選送的“寧波成立全省首個覆蓋全市的低收入農戶共富慈善基金”新聞事件榜上有名。
(區域協調發展處)
◎他山之石
◆廣東在全國率先立法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于2024年11月28日審議通過《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系全國首部專門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條例》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決策部署,落實廣東省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工作要求,立足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一黨的農村政策基石,以創新思路解決實際問題,聚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和多樣化發展途徑兩大方面,對明晰資產產權、規范收益分配、創新發展模式、發展物業經濟、拓展居間服務、探索經營性財產參股等作出規定。同時創新扶持方式,加強用地、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保障,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產監督管理,以更好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活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