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主體自愿”的原則,協調推進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健康發展,為防范化解農業災害與風險、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本情況
(一)險種情況
我市現有政策性農業保險6大類62個標的品種120個險種,其中種植業15個品種29個險種、畜牧業7個品種21個險種、林特業17個品種27個險種、養殖業11個品種12個險種、農業設施1個品種6個險種和涉農保險11個品種25個險種,保險標的品種包括主糧作物、蔬菜、生豬、楊梅、梨、柑橘、葡萄、南美白對蝦、漁船、漁民、農機、農業從業人員等,基本覆蓋了全市“米袋子”、“菜籃子”的全部品種和我市特色優勢農產品。險種包括了農產品產量損失、完全成本、財產損失、人身傷害、氣象指數、價格指數等保險。
(二)業務情況
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向全市11.2萬戶(次)農戶提供了約282億元的風險責任保障,保費收入達到5.94億元,比去年增加18%。向4.09萬戶(次)農戶理賠4.9億元,簡單賠付率為82.5%。農業保險深度(保費/第一產業增加值)1.55%、密度(保費/農業從業人口)1314元/人,總體水平列在全國前列、全省第一。
水稻、生豬(含能繁母豬)、漁船、漁民雇主責任、楊梅、南美白對蝦、公益林和水稻制種是我市主要的保險險種,2022年保費收入分別為12776萬元、9591萬元、8566萬元、5448萬元、4310萬元、3179萬元、1835萬元和930萬元。賠付額最大的是水稻和生豬(含能繁母豬),賠付7195萬元和6948萬元。漁船和漁民雇主責任保險賠付10768萬元。
水稻、生豬(含能繁母豬)、公益林、水稻制種、小麥、漁船和漁民雇主責任保險覆蓋率連續幾年穩定在80%以上,楊梅、南美白對蝦、枇杷等特色險種保險覆蓋率達到50%以上。2022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安排中央財政、市級財政、縣級財政補貼資金合計3.6億元,占總保費60%以上,比去年增加約3%,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其中水稻、生豬、小麥等重要農產品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在80%-90%。
二、主要工作
(一)繼續加大重要農產品保險保障力度。全市承保水稻面積110萬畝(其中早稻承保30萬畝、晚稻承保76萬畝、水稻制種承保4萬畝),覆蓋率達到86.8%。全面推廣水稻“完全成本+收益”保險,早稻最高保額1300元/畝,晚稻1500元/畝,投保率達到96.5%以上。承保生豬養殖保險90.8萬頭,覆蓋率(出欄量)達到88.2%。開辦生豬養殖成本補充保險,生豬養殖保險保額從每頭1300元提高到1700元,能繁母豬養殖保險保額從每頭1800元提高到2500元。國內首個推出的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投保45.2萬頭,覆蓋率達到50%以上,賠付1745萬元,簡單賠付率75%,減輕了豬肉價格波動對生豬生產造成的沖擊,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二)完善農業保險經營機制。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是由人保財險作為首席承保人組成共保體經營農業保險,約占全部農險規模的70%份額。另有太保產險、平安保險、大地保險、太平保險、漁業互保、東海航運6家保險機構承保我市部分特色農產品和漁船、漁民雇主責任保險。為進一步完善我市農業保險經營機制,提升服務能力和競爭水平,我市目前已推出楊梅、玉米、馬鈴薯3個示范性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符合農業保險經營條件的保險公司均可獨立承保經營,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和風險化解機制正在穩步推進。2022年新推出的楊梅采摘期氣象指數保險示范性條款,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積極響應,全市有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平安保險、大地保險4家保險機構承保了該險種,承保面積18萬畝,覆蓋率達到53.6%,保費收入4310萬元,均比去年增長20%以上,為進一步營造平穩有序的市場競爭積累了經驗。
(三)強化組織協調,提升服務水平。我市已全面建立健全了市、縣2級農業保險領導機構以及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職能處(科)室,層層壓實年度目標,確保任務到點、責任到人,不斷提升農業保險管理水平,2022年各級績效考核均取得高分成績。嚴格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管理的通知》(甬財農〔2021〕950號)要求,市財政局對市級以上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繼續實行向承保機構“當年分次預撥、次年結算”的資金撥付方式,緩解了承保機構的資金壓力。各地加強對保險定損理賠工作的政策指導,分類組建專家組,確保承保理賠服務工作規范有序,切實維護各方合理利益。各農業保險承保機構加強基層服務網點建設,增加人員配置,向農戶開展農業保險政策宣傳,激發廣大農戶投保積極性,精準開發新險種,有效提升農業保險服務水平。2022年新開辦了小麥氣象指數保險、黃精干旱氣象、蓮藕氣象指數、獼猴桃氣象指數、牡蠣氣象指數、大棚水果番茄種植等6個新險種。經第三方機構調查,2022年我市農戶農業保險政策知曉度為95.54%、滿意度為97.36%。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下一步,我市農業保險在穩步“擴面、提標、增品”的基礎上,將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為發展目標,主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繼續穩定主糧作物保險覆蓋面。小麥、早稻、晚稻、糧食作物制種承保面積覆蓋率繼續穩定在90%左右。全面推廣玉米、馬鈴薯種植保險,力爭承保面積覆蓋率達到50%以上。鼓勵糧食生產功能區主糧作物保險全覆蓋,穩步提高小農戶主糧作物保險參保率,支持整村參保、清單到戶,更好地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完善財政補貼險種管理。近年來,我市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快速增長,財政保障力度不斷增加。下一步,按照農業保險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的目標,我市將對列入財政補貼的險種實行科學準入、優勝劣汰、動態管理。優先確保“米袋子”、“菜籃子”、特色農產品得到有效保障,探索開展農產品品質保險、收入保險,加大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財政支持力度,顯著提高投保農戶的獲得感
(三)提升大災保障能力,研究制定農業巨災保險。我市地處東南沿海,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且農業最易受自然風險影響,農業農村防災減災形勢十分嚴峻。 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研究,借鑒國外和國內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依托持續創新的數字化工具,全面、準確評估災害帶來的損失,探索制定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農業巨災損失補償機制,構建多層次風險分散機制,統籌支持農業災害風險防范,提高農業巨災風險防范能力。
(四)加強績效管理。加強財政保費補貼資金使用監管和績效管理,健全資金撥付和結算機制。暢通農戶投訴和處理渠道,加強信息披露,切實維護廣大農戶利益。廣泛開展農業保險產品、財政扶持政策等宣傳,引導農戶增強保險意識、提高參與度。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優化保險條款,提高農戶對農業保險政策的知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