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圍繞高水平建設農業強市目標,堅持產管并重、嚴優并舉,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向好態勢,持續保障優質農產品供給,保持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8%以上,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一、抓好突出問題專項整治
(一)推進重點品種藥殘治理。聚焦大口黑鱸、牛蛙、豇豆、芹菜等藥殘問題突出品種,進一步落實建檔立卡、包片檢查、上市抽檢等措施,督促生產、收購主體全面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持續開展綜合治理。組織開展針對性技術指導和培訓,鼓勵建立片區服務交流群,為農戶提供便捷技術指導。
(二)防控特色品種風險隱患。組織做好草莓、楊梅、葡萄等本地特色、大宗品種生產情況排摸工作,在批量上市期加強風險監測,確保風險排查不留盲區。針對易發生藥物殘留超標、輿情關注等品種,加大監測力度,根據需要定期集中檢測并公布結果,主動消除負面輿論隱患,嚴防小風險演變為大問題。
(三)加大違法打擊力度。突出重點品種、重點時期和重點環節,組織開展“綠劍”“亮劍”等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使用禁用藥物、非法添加、私屠濫宰、生產經營假劣農資等違法行為。強化市縣聯動、部門聯合、行刑銜接,加大常態化檢查力度,提高監督抽查問題發現率,保持打擊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二、強化質量安全風險管理
(四)統籌做好風險監測工作。提高風險監測針對性、覆蓋面,推動全市定量監測達到2.0批次/千人。市本級計劃安排例行監測1300批次、監督抽查1300批次、專項監測7975批次,配合完成好農業農村部和省對我市的各項風險監測工作,按時完成2025年度市民生實事項目食品安全保障任務。各地針對本地特色品種、風險因素等實際制定監測計劃,確保定量檢測數量、監督抽查比例等指標任務達標。
(五)開展食用農產品溯源擴面行動。擴大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平臺應用覆蓋面,聯合市場監管等部門制定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標準,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多場景應用,重點市場配置合格證自助打印終端,開展品牌農產品、綠色食品等優質產品的合格證附具情況核查,加強直供學校農產品生產基地監管,完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
(六)提升輿情和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拓展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服務平臺應急預警服務功能應用,組織農產品應急演練活動。做好春節、兩會、“3·15”、中秋、國慶等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活動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和應急值守工作,健全重點輿情分析研判和快速響應機制。
三、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七)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做好相關“一縣一品一策”質量標準提升項目后續實施、驗收工作,完善建設檔案。積極爭取資源,推動做好農業標準制訂征集、新標準立項、到期標準修訂等工作。抓實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績效評價,引導更多主體申報A級績效評價,提升農業標準應用實效。
(八)推動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大技術指導培訓,因地制宜推廣綠色種養殖模式和病害防控技術,推動農產品生產轉型升級。做好省級以上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申報工作,爭取新建市級優質生產基地10家。加強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獲證農產品評估檢查,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動態監管機制。
四、夯實常態化監管基礎
(九)完善基礎監管體系。加強鄉鎮基層網格員、農資經營人員培訓指導,規范提升基層人員巡查、快檢、投入品科學使用及宣傳引導能力。開展生產主體信用信息歸集和評價工作,拓展監督抽檢、評優補助等信用應用場景。組織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選拔優秀選手參加農產品檢驗技術省賽、國賽。
(十)加強農安科普宣傳。結合科技下鄉、豐收節、食品安全月等活動,開展“甬有農安”主題宣傳,推動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等農安科普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戶,持續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宣貫工作。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檢測員、生產技術能手等,組建農安科普人員隊伍。